图片 图片 光明 温暖 奉献 图片 ▎美文美赋☯身心湛然▎ 图片 没错,就是金庸小说里那个发明《九阴真经》的那个黄裳。 千年前的他,已经给出了当今社会乱象的治理方略。 (文末全文翻译) 宋代状元文章 ——元丰五年(1082)壬戌科 [ 宋 ] 黄裳 图片 黄裳(1044——1130), 字冕仲,号演山,延平(今福建南平市)人。宋神宗元丰五年(1082)壬戌科进士第一人,本科进士共445人。 黄裳为官清正恬退。政和间(1111——1118) , 知福州,曾为礼部侍郎,迁尚书。当时“三舍法”实行,...
图片
图片
光明 温暖 奉献
图片
▎美文美赋 ☯ 身心湛然 ▎
图片
没错,就是金庸小说里那个发明《九阴真经》的那个黄裳。
千年前的他,已经给出了当今社会乱象的治理方略。
(文末全文翻译)
宋代状元文章
——元丰五年(1082)壬戌科
[ 宋 ] 黄裳
图片
黄裳(1044——1130), 字冕仲,号演山,延平(今福建南平市)人。宋神宗元丰五年(1082)壬戌科进士第一人,本科进士共445人。
黄裳为官清正恬退。政和间(1111——1118) , 知福州,曾为礼部侍郎,迁尚书。当时“三舍法”实行,黄裳认为“宜近不宜远,宜少不宜老,宜富不宜贫,不如遵祖宗科举之制”。人们都认为他的观点是正确的。他对道家的玄秘之书颇有研究,自号紫衣翁,连说话都常带道家腔。黄裳享年87岁,谥忠文,为宋代状元中最长寿者。他的人品颇为时人所称誉,其诗文骨力坚劲,不为萎靡之音,也为士林所推崇。著有《演山集》六十卷行于世。
元丰五年的殿试,御策以礼、法为问,黄裳以“礼以义起,法以时行” “以义起礼,以法趋时”为对。他认为俗有盛衰,时有彼此,事有变常,道有升降,因此制礼作法也必须有所损益和因革,而其关键在于既要以道德仁义为根本,又要顺应于人情世俗之所宜。当时宋朝野内外都搅进了变法的漩涡之中,黄裳的对策偏向于赞成变法,但也主张有所因袭。不偏不倚之说,自然既为变法派,也为保守派双方所认同,皆大欢喜。
策问
礼所以辨上下,法所以定民志。三王之时,制度大备,朝聘、乡射、燕享、祭祀、冠婚之义,隆杀、文质、高下、广狭、多少之数,至于尺寸铢黍,一有宜称。贵不以福,贱不敢逾,所以别嫌明徽,释回增美。制治于未乱,止邪于未形。上自朝廷,下逮闾里,恭敬樽节欢欣交通,人用不逾,国以无事。降及后世,陵夷衰微,秦汉以来无足称者。庶人处侯宅,诸侯乘牛车,贫以不足而废礼,富以有余而僭上,宫室之度,器服之用,冠婚之义,祭享之节,率皆纷乱苟简,无复防范,先王之迹因以熄焉。
《传》曰:“礼虽未之有,可以义起也。”而后之学者,多以谓非圣人莫能制作。呜呼!道之不行也久矣,斯文之不作也亦已久矣。抑将恣其废而莫之救欤,将因今之才而起之也?
今译:
礼制用以辨明尊卑秩序,法度用以规范民心所向。夏商周三代鼎盛时期,各项制度完备周全——朝觐聘问、乡饮酒射、宴飨宾客、祭祀天地、冠礼婚仪等仪制的规格,其隆重与简省、文饰与质朴、尊贵与卑下、宽宏与严谨、丰盛与简约的尺度,乃至具体到尺寸铢黍的细微差别,无不恰如其分。尊贵者不因得势而妄享非分,卑贱者不敢逾越本分,由此消除僭越嫌疑、彰明等级徽记,祛除邪僻而增益美德。在未生乱象时建立治世之制,在邪念未萌时加以遏止。上自朝廷重臣,下至市井百姓,人人恭敬节制而和睦交往,各守本分不相逾越,国家因而长治久安。
及至后世衰微,制度渐趋崩坏,秦汉以来再无可称道的典范。平民住进诸侯规制的宅院,诸侯反乘简陋牛车,穷人因贫困而废弃礼仪,富人因豪奢而僭越等级。宫室建筑的规格,器物服饰的使用,冠礼婚仪的规制,祭祀宴享的仪节,全都混乱不堪、苟且从简,再不设防禁约束,先王建立的礼法传统由此湮灭。
《礼记》有言:'即使前代未有之礼,也可据义理创制。'而后世学者多认为非圣人不能制礼作乐。可叹啊!大道不行于世已很久了,礼乐制度荒废也已很久了。难道要放任其衰败而不加挽救?还是应当凭借当世英才来重建礼制呢?
图片
对策
臣闻致道则求诸人,以人者善之所在也。及其行道也,不可以求人,惟人求道。置法则从诸人,以人者情之所在也。及其行法也,不可以从人,惟人从法。圣人之为天下,合众善以为道,合群情以为法。其为教也,则宜民下无异习;其为政也,则宜臣下无异说。若夫蠡管之见,涓埃之善,奚足以致哉!圣人以为物态有新,故民情有好数,俗有盛衰,时有彼此,事有变常,道有升降,法有损益。以道应时,以法制俗。当与万物之理相得于无穷,则夫善之所在,未可以废也;当与万物之变相适于无常,则夫情之所在,未可以废也。陛下所以三岁一诏,旁集天下之士,亲降圣问,而使一介草莱类得发其涓埃之情,以助太山之崇高,沧溟之深远。如臣之愚,何足以与此!
然而,臣闻大道之世,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,则俗之于物轻矣;力恶其不出于身也,不必为己,则俗之于我轻矣。不以我累道,不以物累我。天叙之中,夫妇之情,父子之性,君臣之义,兄弟之序,所谓有物者也。天秩之中,父厚于义而薄于仁,母厚于仁而薄于义,君无为而尊,臣有为而累,所谓有则者也。方是之时,上下之分乌用辨哉!不必持衡与之为轻重,而人自以为平;不必探筹与之为得失,而人自以为公。其正不必规矩而天与之为方圆,其信不必符契而天与之为取与。方是之时,上下之志乌用定哉!以故天之象,地之器,鸟兽之文,土地之宜,未有仰观而俯察者,则象与器,其孰制而用哉?法无所始,亦无所成;礼无所益,亦无所损。道之下降,在乎众器之间而已。人能轻物与我,而相与为天游,未有过礼而逾,不及礼而福者,圣人盖未有患也。
然而,污尊而饮,捭豚而食,遂以为礼;搏土为桴,筑土为鼓,遂以为乐。营窟槽巢,羽皮毛血,圣人恶其鄙野太甚,贯贱之分,长幼之序,饮食居处几与鸟兽草木无以异焉。以故圣人作为礼法以文其实。营窟槽巢未利于居也,为之台榭宫室;草木血毛未利乎食也,为之炮燔烹炙;羽皮未利于服也,为之丝麻布帛;污尊杯饮未利于饮也,为之范金合土。网罟之利佃渔,耒耜之利稼穑,刳剡之利于川,服乘之利于涂,弧矢之利御寇,击析之利待暴,利用之法详于此矣。然后制礼之文,施于饱食逸居之时,使远于禽兽。朝聘之礼,所以和君臣;冠婚之礼,所以正男女;祭祀之礼,所以交鬼神。为之射礼以观其志体,为之乡礼以辨其齿位。合其欢也为之燕礼,致其钦也为之享礼。
虽然,昔时鄙野之风,稍趋于文,而文之弊,使人役有涯之生,随无穷之情,忘不可乱之分,徇不可必之物,其性失中,其心失性。以菲废礼也福,以美没礼也僭,遂丧天礼之自尔者。性命之情,日入于衰薄,有如横流之冲,失其大防,汗漫而难制。是以朝聘之礼,不足以和君臣;冠婚之礼,不足以正男女;祭祀之礼,不足以交鬼神;射乡之礼,不足以仁州乡;食飨之礼,不足以乐宾客。
然则,礼之数岂可废哉?有数而无义,则其制礼也不足以因情;有义而无数,则其制礼也不足以定分。“朝聘、乡射、燕飨、祭祀、冠婚之义,高下、隆杀、文质、广狭、多少之数',所以见于圣问。而臣以为,礼法之行,自圣与贵者始。贤者,先王以率愚;贵者,先王以率贱者也。数度存焉。其在宫室也,庙各有数,堂各有尺;其在衣服也,冕各有章,旒各有寸;其在车旗也,常各有游,车各有乘;其在器皿也,所食之豆,所献之爵。其效有多寡,其用有贵贱。
虽然,礼效之于天下,岂特进其不及之才,敛其不平之气,以就绳约,然后以为得哉!有以多为贵者,以文为贵者,以大为贵者,以高为贵者,以其外心者也。有以少为贵者,以质为贵者,以小为贵者,以下为贵者,以其内心者也。内之为尊,外之为乐,少之为贵,多之为美。是故先王之礼不可多也,故常不丰:不可寡也,故常不杀。惟其称而已。天下之人顾其教则谨其分,明其义则进其德,此其所以致治于未乱,止邪于未形欤!不然,而礼之近者适人之情,礼之远者,明德而反本。刍豢稻粱,庶羞酸碱,以养其口;椒兰芳芯,以养其鼻;雕琢刻镂,黼敝文章,以养其目;钟鼓管磐,琴瑟笙竽,以养其耳;疏房安车,越席床第,以养其体。此适其情者也。圣人以此救上古之鄙野,不能使后世无文之弊。目之于色,耳之于声,鼻之于臭,口之于味,四肢之于安佚,未有能克已复礼以为仁焉,则礼之近者,适足使人流而为淫泰,乘而为诈伪耳。山莎之僭,浣濯之陋,岂可废哉!是故圣人之制礼也,酒醴之美,而玄酒明水之尚;黼蔽文章之美,而疏布之尚;莞簟之美,而蒲越槁靺之尚;丹漆雕镂之美,而素车之尚。是故礼虽道德之下,及忠信之薄,而道德忠信所以不丧者,礼实明之也。礼之近者,适人之情,而人情之适未常放者。礼之所尚,不在乎美者而已。
二帝三代,以法趋时,以义起礼,不能有异于此,特其详略未可同耳。故臣尝言,道无常也,未始有弊焉,必有升降者,礼法为之也;时无止也,未始有弊焉,或有彼此者,习俗为之也。继道以致用者,善也;制善以致治者,法也。异法者,彼此之时;异时者,盛衰之俗;异俗者,新故之物。物之新故,俗之盛衰,未始有常也。则以法趋时,以义起礼,岂有一定之论哉!是故圣人之在下者,或清或和,以矫一时之俗,而救其弊焉,则有三子之行。圣人之在上者,或损或益,以应一时之俗,则救其弊焉,则有三王之礼。然而道失而后德,则二帝之趋时也,致隆于德,未能以为皇;德失而后仁,仁失而后义,义失而后礼,则三代之趋时也,致隆于业,未能以为帝。道也,德也,业也,皆圣人所能有者也,其用之异者,以制俗异之也。皇也,帝也,王也,皆圣人所能为者也,其名之异者,以应时异之也。
臣谓有成与亏者,法也;无成与亏者,道也。无成与亏之中,注之不盈,酌之不竭,万法之造,费之弥多,资之愈有。唐而后成,周而后备,于形色名声,不可以为量数。若夫制于礼者为之,非特不可以致治也,必待数百岁,其智足以相备者而后全。若夫休道者,虑后而致隆,则尧之所成,周之所备,伏羲旦暮而陈之,奚必俟唐与周哉!臣谓时之所缓,圣人不以为急,俗之所恶,圣人不以为好。是故五帝而上,其书谓之《三坟》,言大道也。二帝而下,其书谓之《二典》,言常道也。然而常道之用,又其大道之降者欤?不然而忠质之过也,周以极盛之文而救之,盖自夏商之末,仁义失尽矣,则周之所以救其弊者,其有礼欤?尽仁之致以制礼,尽礼之数以制法,辨等之仪,教节之度,尤详于二代,则大道之降者,未足以为怪也。后世之难治,惟其物我大重。我重而逾,物重而福,无穷之欲,不测之变,不可以略制也。行法之吏,至于三百六十而后已,岂其好详哉!礼以义起,法以时行而已。
臣观三代之盛,忠质文之不同道,服器官之不同法,相沿以情,相革以迹。朝聘之勤,燕享之欢,祭礼之诚,婚姻之好,欢然有恩以相爱,粲然有文以相接。彰之以车服,扬之以声音,光之以诗书,明之以藻色。其犹一元之散,遂华万物而为春欤!和气之中,声色万类,飞者翔,走者伏,潜者跃,并行而不相悖,并育而不相害,莫知为之者。三皇之世,未著于德义,其犹一元之含万物欤!二帝之喻则向乎春矣。陛下体道在上,造化群材,因革庶政,教令刑禁,下行上施,其犹天道之远四时欤!作者使复,枯者使荣,则春之风雷;散者使敛,华者使实,则秋之霜露。将与有生之类,还淳反一,而为太古之游,固陛下之志也。若夫宫室之度,器服之用,冠婚之义,祭飨之节,率皆纷乱苟简,未复三代之遗法,岂可望哉!念此宜圣策之所及也。
臣闻不能以礼趋时,则其为法也无功;不能以义起礼,则其为法也无道。礼乐之情同,明王以相沿知礼有所因,三王异世不相袭礼,则礼有损益。商因于夏,礼所损益可知也,损其文而益之以质故也;周因于商,礼所损益可知也,损其质而益之以文故也。其或继周者,虽百世可知也。文弊则质救之,质弊则文救之,文质相代而趋于中,盖虽百世不能易也。伪者文之过,野者质之过,继文之过必过于质而救之,此孔子所以欲从先进欤!时也,惟夏之从,车也,惟商之从,服也,惟周之从,乐也,惟舜之从。郑声之淫,非所可欲者也。文弊之俗,皆溺于此乐,则惟舜之从然后郑声可以放焉。自秦继周,礼之情不能有所因,乃滋法令以酷天下,礼之文不能有所损,乃极奢侈以穷其欲。不能以智出义,以义明德,不能以仁出礼,以礼明分。苟以徒法而制天下,礼之近者又从而充之,古远而难行者类弃而不为,遂使天下之俗,流而为淫泰,乘而为诈伪,淫为郑声,殆为佞人,则其制天下也,适足以为乱焉!岂能辨上下定民志,使恭敬樽节、欢欣交通以戴其上哉!若夫诸侯乘牛车,庶人处侯宅,贫以不给而废礼,富以有余而僭上。宫室之度,器服之用,冠婚之义,祭享之节,率皆纷乱苟简,未足以为怪也。汉文帝好道家之学,以为繁礼饰貌,无益于治,皆罢去之,专务朴素。
然而文帝岂能鉴周之弊而致然哉!会其所好,适近圣人继周之意。故其屋壁得为帝服,倡优得为后饰,卖僮婢妾,富人大贾皆得以上僭,莫之制焉,斯亦文帝不能以义起礼之过也。呜呼!文帝畏甚高论,而释之与言秦汉间事而已。唐太宗好三代之礼乐,房杜不能对者,放其为礼也,沿秦故以为汉,沿隋故以为唐,其治卒愧乎三代,而使三代本数末度,寂寥数千载间,未有能振之者,可胜惜哉!陛下慨然有志于此,将欲贫者不至于废礼,富者不至于犯义,文不至于野,趋乎文质之中,非特天下后世受其赐也,斯文不亦幸乎!
臣闻有其德而无其位,不敢作礼乐焉,为其无行礼乐之权也;有其位而无其德,不敢作札乐焉,为其无立礼乐之道也。而今陛下尊为天子,有其权矣;德为圣人,有其道矣。何惮而不为!然而不能因俗则礼失人,不能制俗则人失礼。礼失人也,无情;人失礼也,无分。陛下以义起礼,而臣言其所以因俗,所以制俗而已。寒暖燥湿异气,刚柔轻重异齐,器械异制,衣服异宜,饮食异和,此天理之所异者,俗之所宜,先王之所因。析言破律,乱名左道,淫声异服,奇技奸色,行伪而坚,言伪而辨,学非而博,顺非而泽,有疑于众,圭壁金璋,锦文珠玉,或不中度,或不中幅,或不中量,或不中仪,有行于市,此人伪之所异者,俗之所病,先王之禁。因其所宜,而弗禁其所异。天下之人,心与物化,志逐利往。譬如新生之犊,猖狂而趋,未知其所向,则虽以义明法,以数定分,敛其放肆,以就绳约,亦已劳矣。是故大司徒施十有二教,所以因俗者一,所以制俗者四。太宰以八则治都鄙。以礼驭其民,则其制俗者也;以俗驭其民,则其因俗者也。盖惟圣人以道出法,以德制行,然后能为因俗而与之同,能为制俗而与之异。其因俗而与之同也,则能使之欢欣交通;其制俗而与之异也,则能使之恭敬樽节。礼之远者,使之知所尚焉,则能明德反本而不溺于忠信之薄,道德之下衰,三代之礼可得而终始也。
此臣之计也。
今译:
臣听说治国方法的根本大道,应回归人本身,因为所有的善和智慧就蕴藏在人本身之中;但实践大道时不可以指望众人主动去践行,而应引导民众主动追寻大道。制定法律要顺从民情,因为法度的根基在于人性;但执行法律时不可迁就私情,必须要求民众遵守法度。圣人治理天下,汇聚百姓的善行形成治国之道,综合众人的情感建立法律制度。推行教化要使民间风俗纯正统一,实施政令要使臣僚认识协调一致。那些如同管窥蠡测的零碎见解[1],如同涓流尘埃的微小善举,怎能成就治国大业?圣人深知万物状态常新:百姓情感存在偏好差异,社会风俗会有盛衰变化,时代机遇存在此消彼长,事务规律包含常态变异,治国之道需要调整升降,法律制度必须增减修订。要用大道适应时代变化,用法度规范社会风俗。当政策与万物规律相契合时,任何有益的主张都不该废弃;当制度与世事变迁相适应时,任何合理的情感都不该忽视。陛下之所以三年一次颁布诏书,广泛召集天下贤士,亲自提出治国策问,连草野平民都能贡献微小见解,如同为泰山增添土石使其更加巍峨,为沧海汇入细流使其更加深邃。像臣这样愚钝的人,怎配参与如此重大的讨论?
[1]典出《庄子·秋水》'用管窥天,用锥指地',比喻见识狭隘
然而臣听说大道盛行的时代,人们痛恨财物弃置不用却不私藏,因而轻视物质享受;厌恶力气闲置却不为己谋利,因而看淡个人得失。不让私欲拖累大道,不让外物束缚本心。在天然伦理中,夫妻之情、父子天性、君臣之义、兄弟之序,都是客观存在的规范。在自然秩序里,父亲重义轻仁,母亲重仁轻义,君主无为而尊,臣子有为而劳,这些都是既定法则。这样的时代,上下级关系何需刻意区分?不必用秤来衡量轻重,人们自然感到公平;不必抽签来决定得失,人们自然觉得公正。正直不需要规矩约束,天性自会规范方圆;诚信不需要契约保证,天道自会监督取予。这样的时代,民心向背何需强行统一?
因此天文现象、地理器物、鸟兽纹饰、土地物产,当没有系统观测研究时,那些天文地理的规律,究竟由谁发现运用?法度没有绝对开端,也不存在终极形态;礼制不会永远增益,也不会永远减损。大道体现在具体器物之中。当人们能超脱物欲与私利,与天地自然共游时,就不会出现逾越礼制反而得福、遵守礼制反遭祸患的情况,圣人也就不必忧虑了。
然而上古先民凿地为杯饮酒[2],手撕猪肉而食,这就被视为礼仪;抟土做鼓槌,筑土为鼓身,这就被视为音乐。住在洞穴巢居,茹毛饮血,圣人嫌其过于粗野——贵贱没有分别,长幼没有次序,饮食起居几乎与鸟兽草木没有差异。因此圣人创制礼法来规范生活:洞穴巢居不够舒适,就建造台榭宫室;生食血肉不利健康,就发明烹饪技术;羽毛兽皮不够体面,就纺织丝麻布帛;土坑积水不够卫生,就烧制陶器铜器。渔网利于捕鱼,农具利于耕种,舟楫利于渡河,车马利于行路,弓箭用于御敌,梆子用于警戒,这些实用器物的规范就此完备。然后制定礼仪形式,在丰衣足食的时代推行,使人类远离禽兽状态:朝聘之礼用于调和君臣,婚冠之礼用于规范男女,祭祀之礼用于沟通鬼神。设立射礼观察人的心志体魄,制定乡礼明确长幼次序。用燕礼促进欢聚,用享礼表达敬意。
[2]'污尊杯饮'指上古凿地为酒樽,双手捧饮的简陋礼仪
虽然上古粗野之风逐渐走向文明,但文明弊端使人用有限生命追逐无限欲望,忘记不可逾越的本分,沉迷不确定的外物,丧失中和之性,迷失本真之心。因简陋而废礼反得福,因奢华而越礼生僭越,自然天理就此丧失。人性真情日渐淡薄,如同洪水冲垮堤坝,泛滥难以控制。于是朝聘之礼不能调和君臣,婚冠之礼不能规范男女,祭祀之礼不能沟通鬼神,射乡之礼不能和睦乡里,宴飨之礼不能欢乐宾客。这样看来,礼制的规范怎能废除?有规范而无原则,制定礼制就不能顺应人情;有原则而无规范,制定礼制就不能确定分寸。'朝聘、乡射、燕飨、祭祀、婚冠的原则,高低、隆杀、文质、广狭、多寡的规范',这些正是陛下策问的核心。臣认为礼法施行,必须从圣人与贵族开始。贤者是先王用来引导愚民的榜样,贵族是先王用来规范平民的标杆。具体标准体现在:宗庙建筑各有规制,殿堂各有尺寸;冕服纹章各有等级,玉旒各有长短;旌旗飘带各有数量,车辆各有乘员;祭祀器皿中,食器酒爵都有定制。这些礼器数量有多寡,使用分贵贱。
然而礼制教化天下,岂止是约束不足之才、收敛不平之气,使人遵守规范就够的?有多为贵的,有文为贵的,有大为贵的,有高为贵的,这些都是外在形式。有少为贵的,有质为贵的,有小为贵的,有下为贵的,这些都是内在本质。内在的才是根本,外在的只是修饰,简约的方显珍贵,繁复的徒具美观。所以先王之礼不求过度,因而常不奢华;不求不足,因而常不简陋。只求恰如其分。天下人遵守教化就会谨守本分,明白义理就能提升德行,这就是在未乱之前实现大治,在邪念未生时加以遏止啊!否则,近世的礼制只知迎合人情,远古的礼制才能彰明德行回归本真。美食佳肴养其口舌,椒兰芬芳养其嗅觉,雕镂纹饰养其眼目,钟鼓琴瑟养其耳朵,安车软席养其身体——这些只是满足欲望。圣人用这些改进上古的粗陋,却不能避免后世文过饰非的弊端。眼睛追逐色彩,耳朵沉迷音律,鼻子贪恋香气,舌头嗜好美味,身体贪图安逸——如果不能克己复礼践行仁德,那么这些近世礼制,只会使人放纵无度、虚伪狡诈。山野村夫的僭越,粗布麻衣的简陋,难道就该废除吗?
因此圣人制定礼制:虽有美酒,仍崇尚玄酒明水[3];虽有华服,仍重视粗布素衣;虽有锦席,仍保留蒲草垫褥;虽有雕车,仍推崇素木之乘。所以说礼制虽处于道德之下、忠信之末,但道德忠信之所以不沦丧,正是靠礼制来彰显。近世礼制迎合人情,但人情满足不能放纵。礼制崇尚的,不在于外表华美而已。尧舜三代,根据时势制定法度,依据道义建立礼制,本质没有不同,只是详略各异。所以臣曾说:大道永恒但表现形式会变,这种变化本身不是弊端,之所以有升降调整,是礼法需要适应时代;时间流逝本无弊端,之所以有差异,是习俗造成的。继承大道而致用就是善政,规范善政而治国就是法度。法度不同源于时代差异,时代差异源于风俗盛衰,风俗变化源于事物新旧。万物新旧交替,风俗盛衰轮转,从来没有固定模式。所以根据时势制定法度,依据道义建立礼制,哪有一成不变的定论?
[3]祭祀时以清水代酒,象征上古质朴之风
因此身处民间的圣人,或用清静或用调和之道矫正时弊,就产生了老子、孔子等贤人的学说;高居庙堂的圣人,或删减或增补礼制适应民俗,就形成了夏商周三代的礼法。然而大道隐没后讲究德行,尧舜顺应时代推崇道德,未能达到三皇境界;德行衰退后讲究仁爱,仁爱衰退后讲究道义,道义衰退后讲究礼制,三代顺应时代推崇功业,未能达到五帝境界。大道、德行、功业都是圣人所能掌握的,之所以运用不同,是为了整治不同风俗;皇、帝、王都是圣人所能胜任的,之所以称号不同,是为了适应不同时代。臣认为有成亏变化的是法度,无成无亏的是大道。在无成无亏的大道中,倾注不会满溢,汲取不会枯竭,万法由此产生,耗费越多,资源越丰。经过唐尧发展而成熟,经过周代完善而完备,其外在表现无法用数量衡量。如果被礼制束缚,不仅不能治国,还要等几百年后出现智慧完备者才能完善。至于体悟大道者,深谋远虑达到极致,那么尧的成就、周的完备,伏羲旦夕之间就能展现,何必等待唐尧周代?
臣认为时代不紧迫的,圣人不强求;世俗厌恶的,圣人不推崇。所以五帝之前的典籍称为《三坟》,讲述至高大道;二帝之后的典籍称为《二典》,讲述寻常道理。然而寻常道理的应用,或许正是大道的体现?否则为何夏商过分质朴的弊端,周代要用极盛的礼乐来矫正?大概夏商末年仁义丧失殆尽,周朝矫正时弊的手段,就是完备的礼制吧?穷尽仁的极致来制定礼仪,穷尽礼的规范来建立法制,区分等级的仪式,教导节制的法度,在夏商周三代特别详备,那么大道的形式变化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后世难以治理,关键在于过分重视物质与自我。重自我导致僭越,重物质导致奢靡,无穷的欲望,莫测的变故,不能简单控制。执法官吏多至三百六十属,难道是喜欢繁琐吗?只是礼制法度必须因时制宜罢了。臣观察三代盛世,忠、质、文各代治国之道不同,车服器物各有法度,情感上相互传承,形式上相互变革。朝聘的勤勉,宴享的欢愉,祭祀的虔诚,婚姻的和美,其乐融融相亲相爱,礼仪灿然相交相接。用车服彰显地位,用音乐宣扬德政,用诗书传播光明,用纹饰昭显秩序。犹如一元之气扩散,催生万物形成春天!在和煦之气中,万千声色并存:飞的翱翔,走的潜伏,游的跳跃,并行不悖,共生不害,不知谁在主宰。三皇时代尚未标榜德义,就像元气包含万物;二帝教化则如春意渐浓。陛下体察大道君临天下,培育群才,改革政令,刑禁教化,上行下效,犹如天道运行四季!使凋零者复苏,使枯槁者繁荣,如春风惊雷;使涣散者凝聚,使繁华者结实,如秋霜晨露。将与众生回归淳朴,同游太古,这本是陛下的志向。至于宫室规格,器服使用,婚冠礼仪,祭享节制,现今都混乱简陋,未能恢复三代遗制,怎能期望大治?想来这正是陛下策问的深意。
臣听说不能根据时代调整礼制,制定的法度就难见成效;不能依据道义建立礼制,制定的法度就背离根本。礼乐的精神古今相通,明君因此能沿革创新;三代礼制各不相同,说明礼有增减。商朝沿袭夏礼,其增减可知——减少文饰增加质朴;周朝沿袭商礼,其增减可知——减少质朴增加文饰。将来继承周朝的,即使百世之后也能预知——文过则用质矫正,质野则用文补救,文质交替趋向中和,这个规律百世不变。虚伪是文饰过度,粗野是质朴过度,矫正文弊必须暂时回归质朴,这恐怕是孔子主张'从先进'[4]的原因吧?历法遵从夏朝,车辆仿效商制,服饰沿用周礼,音乐效法舜乐。郑卫淫声不是该追求的。文弊之世若沉迷此类音乐,就只有恢复舜乐才能摒弃郑声。自秦承周后,礼的精神无从继承,便用严刑酷法统治天下;礼的形式不加删减,反以穷奢极欲为能事。不能以智慧阐发道义,以道义彰明德行;不能以仁心制定礼仪,以礼仪明确本分。徒以法令治天下,又片面发展近世礼制中满足人欲的部分,将古老难行的礼仪尽数废弃,遂使天下风俗放纵奢靡,虚伪狡诈,淫声泛滥,谄媚成风——这样的统治,恰恰制造动乱!岂能辨明上下,安定民心,使百姓恭敬节制、欢欣拥戴朝廷?
[4]《论语·先进》'吾从先进',孔子主张效法上古质朴
至于诸侯乘牛车,平民住豪宅,穷人因贫困废礼,富人因奢侈僭越。宫室规格,器服使用,婚冠礼仪,祭享节制,全都混乱简陋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汉文帝喜好黄老之学,认为繁文缛节无益治国,尽行废除,专务朴素。然而文帝岂是洞察周弊才这样做?不过是恰好符合其个人喜好,偶然接近圣人矫正周制的本意。所以其宫墙可绘帝王服饰,倡优可饰皇后妆扮,富商大贾僭越礼制无人制止——这仍是文帝不能依据道义建立礼制的过失。唉!文帝畏惧高深理论,张释之[5]只敢谈论秦汉旧事。唐太宗向往三代礼乐,房玄龄杜如晦[6]不能应对——因为他们制定的礼制沿袭秦汉旧例,唐代礼法承袭隋朝框架,其治绩终究不如三代,致使三代根本制度沉寂千年无人振兴,岂不可惜!
[5]汉文帝廷尉,以务实著称
[6]唐太宗宰相,擅长制度实务
陛下慨然有志于此,要使贫者不废礼,富者不逾义,文质得中——不仅天下后世蒙恩,文化传统岂非幸事!臣听说有德无位者不敢制礼作乐,因无推行权力;有位无德者不敢制礼作乐,因无立制智慧。现今陛下贵为天子,有权推行;德配圣人,有智创立。还顾虑什么?然而不能顺应民俗,礼制就失去人心;不能规范民俗,人心就背离礼制。礼失人心则无真情,人失礼制则无本分。陛下依据道义建立礼制,臣只补充说明如何顺应民俗、规范民俗而已。
气候有寒暖燥湿差异,材质有刚柔轻重不同,器物有特殊形制,服饰有适宜款式,饮食有调和口味——这些自然差异形成的习俗,是先王允许保留的。而混淆律令,异端邪说,奇装异服,诡诈技艺,虚伪行为,博辩谬论,惑众之举,以及不合规制的礼器玉帛——这些人为制造的怪异,是先王明令禁止的。顺应合理习俗而不纵容怪异风气。天下人往往心为物役,志逐利往。如同初生牛犊横冲直撞,不明方向——这时即使用道义阐明法度,用规范确定本分,约束放肆行为,也将劳而无功。因此大司徒推行十二教法[7],其中顺应民俗的占四条,规范民俗的占八条。太宰用八则治理王畿[8]:以礼引导属民是规范民俗,依俗治理属民是顺应民俗。唯有圣人以大道创立法度,以德行制定规范,才能既顺应民俗与之和谐,又规范民俗加以引导。顺应民俗能使百姓欢欣交流,规范民俗能使民众恭敬节制。通过古老礼制使人知道崇尚什么,就能彰明德行回归本真,避免沉溺于忠信淡薄、道德衰败的境地,三代的礼制精神就能永远传承。这就是臣的治国方略。
[7]《周礼》记载的教化体系
[8]《周礼》记载的治国法则
道始
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与技艺为己任,开创并弘扬智慧、健康、高雅的新中式生活方式
图片
为生民立命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